杏鑫娱乐的招商_中外竞跑新冠疫苗研制 投用还要过哪些难关?_

      发布在:杏鑫招商主管      评论:0 条评论

  医药网5月13日讯 在新冠肺炎疫情国外蔓延势头尚未得到遏制时,全球都对疫苗寄予了厚望。大量资金和团队投入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加速疫苗研发。     目前疫苗研制的最新进展如何?何时能用上?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全球在研的102款新冠候选疫苗,涉及七大技术平台,其中已有至少10款进入临床试验。灭活疫苗平台技术成熟,中国已有3款灭活疫苗获临床批准;中国与其他国家团队包括美国强生等也在开发腺病毒载体疫苗;而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oderna、辉瑞等正致力于开发核酸(mRNA)疫苗,但该平台技术尚未得到验证。     通常情况下传统疫苗研发需要5~10年,但疫情当前,新冠疫苗预计能将这一时间周期缩短至12~18个月。不过,距疫苗最终大量生产并投入使用,还有很多关口需要迈过。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5月11日21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413万例,累计死亡病例逾28万例。     全球临床试验提速     目前,中国已有4款新冠疫苗获准临床试验,其中,科兴生物的灭活疫苗,康希诺与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已接近完成临床II期试验。     科兴控股董事长尹卫东5月10日对媒体表示:“科兴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经完成I期II期临床试验,预计7月份试生产。”     此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领衔联合多个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Science)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试验结果,研究证实,科兴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     另外两款获批临床的疫苗,则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新冠灭活疫苗。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这两款疫苗都已进入临床I期和II期试验,相关数据有望于3个月后得出。另外,陈薇及其团队对疫苗的临床II期研究数据有望5月份揭盲,届时将对试验药和对照药的安全性疗效进行比较。此后,更大规模的临床III期研究将展开。     针对中国灭活疫苗的生产,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上月的一场发布会上介绍:“我国灭活疫苗的研发和制备基础较好,利用国家生物安全等级较高的P3实验室,可以大量培养活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4月2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处于新冠疫苗研发的前沿,在9月份可能有新冠疫苗投入紧急使用。“到时候疫苗可能还在临床II期或者III期试验,但如果有需要,会获得紧急使用授权批准。”     与此同时,美国等国也在发力。其中Moderna的mRNA疫苗继3月1日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人体试验的新冠疫苗,上周四刚刚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进入临床II期试验。     公司CEO斯蒂芬·班塞尔(Stephane Bancel)上周五表示,临床III期试验预计将于今年夏天早些时候开展。疫苗最早将于7月开始批量生产,预计未来年产量能够达到10亿制剂。     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开发局(BARDA)上月称,将支持Moderna最多4.83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加速相关疫苗的研发进程。     但没有任何一家 企业能够仅凭一己之力拯救全世界。根据最新数据,全球人口目前已达76亿,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疫苗厂商的加入来解决疫情。     5月5日,美国制药巨头辉瑞与其德国合作伙伴BioNtech也宣布即将展开疫苗人体试验,首批临床试验数据将于5月底获得。如果临床试验顺利,年底前将在美国生产2000万疫苗制剂,明年产能可达上亿剂规模。和Moderna一样,这款疫苗同样是mRNA疫苗。     美国强生公司则计划9月临床试验,并为疫苗扩产做准备。该疫苗将采用与生产埃博拉病毒疫苗相同的腺病毒载体技术,这种技术已被证明是安全的。此前强生已与BARDA达成协议,共同投入10亿美元。     5月6日,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表示计划招募数千名受试者,其与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上月宣布合作开发新冠病毒的实验性疫苗,如果临床试验成功,疫苗将于明年下半年上市。     赛诺菲与GSK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平台,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制备疫苗。这种重组疫苗引入激发人体免疫反应的蛋白质抗原,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让免疫力更加持久。     此外,美国生物制药公司Inovio研制的新冠DNA疫苗近期宣布完成受试者招募,总共40名 健康志愿者接种了第一剂疫苗,目前处于验证其安全性、剂量和其他相关数据的阶段。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学合作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也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有望在5月份获得结果,疫苗的后期临床开发预计在年中开始。     中和抗体保护作用受关注     疫苗的开发之所以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主要缘于研发和生产两方面的难度。“研发难主要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抗体中的哪些成分是有用的,疫苗的检测效果要看中和抗体的反应;而生产难更多指的是大批量的生产有难度。”一位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疫苗专家对记者表示。     世卫组织上月表示,目前还不清楚人们是否会对新冠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也不清楚什么样的疫苗才能起到保护作用。不过在实验室研究中,包括强生在内的一些公司明确表示,其研发的疫苗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强中和抗体。     强生公司还称,除了优先考虑的候选疫苗外,准备了另外两个备选疫苗,以防止主要候选疫苗失败。     “我们可能需要很多种疫苗,对其中最有可能成功的候选疫苗进行评估,对风险做出平衡。”上述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对记者表示。     达沃斯论坛精准医疗项目主管Elissa Prichep称,应警惕疫苗抗体依赖增强(ADE)的风险。所谓抗体依赖增强,是指疫苗接种后,结合了抗体的病毒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损害。     另一个风险来自于病毒突变后逃逸中和抗体。上周由伦敦大学学院基因研究所主任弗朗索瓦·巴卢(Francois Balloux)教授团队发表在《感染,遗传学和进化》(《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杂志预印版网站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在对近200个独立发生多次突变的子集进行研究后,发现大约5%的能够适应病毒新宿主的关键基因突变。这意味着新冠疫苗需要针对病毒较为稳定的部分进行免疫。     专家还强调,比疫苗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安全性。中国科技部在近期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疫苗是给健康人使用的特殊产品,尽管新冠疫苗的研发是应急项目,但仍要强调科学、安全、有效的前提。”     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疫苗才能进行生产。“疫苗的临床试验要先保证安全,再看有效性,最终的保护效率则要看III期临床来验证。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才能够确定是否使用,最终进入审批程序。”中国灭活疫苗临床试验一位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寻求成熟的生产平台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疫苗创新实验室主任弗雷德里克•唐吉(Frederic Tangy)教授对记者透露,该所基于麻疹疫苗载体平台开发的新冠疫苗预计于9月份进入临床试验,目前完成的小鼠试验数据结果非常乐观,而一旦被验证有效,未来生产平台已经成熟完备。     “麻疹疫苗每年已能达到几千万剂的产量,是被验证确定有效的疫苗,在人类药物史上已经使用了超过40年。”唐吉告诉记者。他认为,与从未有过商业化案例的核酸疫苗相比,以麻疹开发平台为载体的疫苗生产将会更加高效。     美国罗格斯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教授理查德·埃布莱特(Richard Ebright)也认为,核酸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存在壁垒。他对第一财经表示:“新冠疫苗可能要等到2021年以后才能研制成功,能够用在大部分人身上,但可能不会是核酸疫苗。”     赛诺菲首席执行官韩保罗(Paul Hudson)上月则表示,人们普遍更为关注何时才能找到成功的疫苗,但其实重点应该放在疫苗的产能。韩保罗称:“为了确保疫苗数量足够,生产工作需要尽快开始。如果疫苗数据在明年6月公布,不能等到6月才开始生产,1月份就该开始生产了。”     不过赛诺菲的疫苗研发项目同样受到了BARDA的支持,这意味着其位于美国的生产基地制备的疫苗将率先让美国人使用,这在欧洲引起担忧。     欧盟5月5日发起一项疫苗捐款项目,募集到超过75亿欧元的资金帮助开发疫苗,目前德国、法国和英国都进行了数亿欧元规模的注资。     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国际疫苗学会前任主席卢山上月表示:“疫苗研发的关键因素取决于科学、大规模生产技术、监管以及风险收益比。”     卢山认为,在坚持疫情研发的同时,不应该把控制疫情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疫苗上,因为时间来不及,最重要的手段还是依靠公共卫生系统、医疗体系以及隔离措施等。

Responses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