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2月11日讯 在2020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暨米房会年会期间,“疫情常态下的商品策略”平行论坛同期举行。标点信息副总裁、米内研究院院长程谋在论坛上指出,疫情重塑了药店竞争结构,前三季度既有1.49%的药店业绩平均增长201.31%,也有1.01%的药店业绩平均下降62.48%,呈现冰火两重天。面对新市场变化,药店需要根据定位重新调整商品结构,在苦练“全体系专业化”内功的同时,以审慎、包容的心态扩大对外开放。 前三季度整体增长只有2.89% 疫情期间,零售药店作为最贴近公众的终端,作用、价值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也加剧了零售药店由增量转向提质过程中的优胜劣汰。 米内网数据清晰地反映出这一趋势。近万家零售药店连续样本数据显示,今年整体一季度业绩基本持平,二季度业绩恢复增长,三季度业绩增速下降,1-9月连续样本整体业绩增长只有2.89%。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对两成多药店而言是一次洗牌。其中,购买方便的社区店业绩增长比例较高,疫情前人流量大的商圈店等店型业绩下降比例大。程谋指出,就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前三季度业绩增长特别明显、增长在200%以上的药店,在疫情期间都曾协助周边社区开展消杀、防疫物资配送等工作。“抓住疫情机遇赢得顾客信任,是这些药店获得持续增长的原因。”程谋强调,销售口罩等受疫情影响销售额增长的受益品类虽然能带动短期业绩,但药店长期业绩表现还是取决于信任度等顾客资产。 分析后疫情期药店主要大类销量增长变化可以发现,大多数类别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作为例外的是,在疫情期间销量激增的器械:从1月疫情前期爆发,2月受缺货影响环比平稳,3月供应缓解后又大幅增长,4-7月环比开始下降,8-10月恢复平稳但同比仍处高位,预计会持续较长时间且回不到疫情前的水平。程谋分析指出,其中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防护品种在经过一季度的销量爆发期后,二季度虽然环比趋于平稳,但仍处于高位,预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会成为稳定、低毛利的业绩贡献来源。 至于整体销量受影响较小的化学药,在3-10月已经恢复。然而细分来看,呼吸系统的化药除了过敏、哮喘类保持销量增长外;感冒、止咳、退烧药管控以及戴口罩习惯带来的发病率下降使得几乎所有该类品种销量大幅下降,直到5-6月才环比恢复增长,三季度大幅恢复,部分品种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相比之下,心脑血管药和降糖药销量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但集采和谈判降价的影响十分明显,预计慢病处方药对于开展慢病管理的药店是一个长期稳定增量。 而在疫情期间独具特色、综合防治效果得到认可的中 医药,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部分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品种销量获得了大幅增长,连花清瘟、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等上半年销量增长,三季度环比下降,但仍处高位。而复方感冒灵颗粒等感冒止咳类品种受限售和发病率降低影响,上半年销量下降,三季度恢复。程谋特别提醒,由于叠加医保对集采化学药同药同价,限制抗生素和退烧止咳药使用的影响,中成药未来会成为药店重点关注的品类。 争夺顾客仍然是主线任务 面对挑战,药店有何应对之道?在程谋看来,未来零售药店慢病管理和健康保健是两大着力方向。 由此推导出药店的商品结构必然包含慢病管理类别,其中吸客品类的高血压、糖尿病用药,贡献利润的老慢支、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用药;以防疫物资、慢病器械、康复设备为主的家用器械;以维矿营养类和中成药、饮片组成的药店健康教育、预防康复品类。另外,DTP药房、院边店还有未来的三类药店的商品组织还应包括肿瘤药、胰岛素、人血白蛋白、风湿免疫类抗体药物等。至于目前零售 药品规较多的感冒、咳嗽、退烧、消化不良等常见病、多发病品类应适当减少, 保健食品除商圈店外,也应当大幅减少。 程谋在分析当前行业趋势时指出,经营压力、资本动力、行业规律正共同推动行业趋向进一步集中,赢者通吃是标准化、可复制、无显著核心差异的业态必由之路。未来,将有更多药品零售 企业借助资本与对手抢时间,其根本原因是现阶段“规模赋能”的投入产出比仍远高于“精细化管理”。因此,从市场本质出发,在格局稳定前最主要的工作仍然是争夺顾客。 “在苦练全体系专业化内功的同时, 药店也要以审慎、包容的心态扩大对外开放。”程谋提醒,包括与同行抱团,对接O2O/B2C平台导流,聚力上游工业力量,拥抱各类赋能机构,借助资本力量,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以增加美誉度和顾客粘性等,让药店成为零售生态系统的一环。
本文由
www.healthprocn.org 创作,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转载前请务必署名
最后编辑时间为: 2020-12-14 08:59 Monday
官方招商
顶部按钮联系主管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