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待遇_赛诺菲宣布裁撤1680人 人员调整仍是主旋律

      发布在:杏鑫平台注册      评论:0 条评论

医药网7月1日讯      赛诺菲宣布,削减超过1680人     近日,据路透社报道,在全国拥有超10万名员工的法国制药商赛诺菲,将在欧洲削减超过1680个岗位,以削减成本,提高利润。     赛诺菲的一名发言人表示,上述裁撤员工将在三年内进行,主要涉及工厂蓝领员工。今后将专注于通过数字化和IT外包提高效率。     此外,路透社周四报道,赛诺菲目前正在考虑裁撤员工数百人,并于周五和6月29日与员工代表举行会谈。     一位接近赛诺菲的消息人士表示,赛诺菲的所有工厂都不会关闭,但自从去年决定终止糖尿病和心血管研究这两个领域后,一些研究中心的活动将停止。     6月中旬,赛诺菲曾表示,将在法国的两个生产基地投资6.1亿欧元,以使其致力于疫苗研发,成为生产枢纽,预计其一个地点将创造约200个工作岗位。     近期来,多家制药公司宣布裁撤员工计划:     6月9日,丹麦制药企业灵北宣布,其计划裁撤员工100人以上,这是重组其研发业务计划的一部分。5月初,英国药企Orchard Therapeutics为节约现金流,解雇约四分之一员工。4月7日,生物技术公司sage计划解雇340名员工,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3%。大多数人从事销售推广和行政职务。     邕江药业营销总监黄勇表示,相比于国内更侧重政策的波动和影响,国外的人员调整一般有几种方式:     第一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通过经济周期的兴衰调整销售团队乃至整个公司的业务团队;第二种,跟企业全球的产业布局有关,涉及到其整体的战略规划,比如削减某事业部、剥离某产品线;第三种,跟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有关,如果产品的专利到期,药企就会做经营上的调整,比如外包给仿制药团队,甚至卖掉整个经营权,这会随之带来人员的波动。     事实上,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拉长至2018-2019年,包括辉瑞、拜耳、GSK等在内大型跨国药企,基本都有人员调整的消息出现。基本上,医药代表、高失败率的新药研发部门,以及非核心业务部门的人员均为裁撤员工危险边缘的几类人。     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实际上每年跨国药企都会有人员调整的消息和计划传出,从而调整战略和优化产品线。     裁撤员工,并非完全坏消息     虽然短期层面,对医药代表个人,岗位调整和离职绝对不是个好消息,但长期层面上,这对企业的资源结构优化和医药代表职业思维的培养有一定好处。     “从个人层面,这让代表保持职业化团队的思维,因为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到了成熟期,企业可能会从利益层面作出调整,一些盈利能力比较弱的板块,会直接卖掉或者关停,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化素养,做U盘式员工——可以快速适应不同企业不同产品。更何况,有能力的医药代表领取了N+2的赔偿后,也许还能升值和跳槽。”黄勇表示。     与此同时,他进一步解释,作为一个成熟的经营企业,作出裁撤员工的考虑,一定是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效益的。但这也不意味着一定是壮士断腕和迫不得已,也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因为企业经营的效果,资源的匹配程度不一样,比如在A企业是鸡肋的产品和团队,由一个擅长做推广 招商的国内 企业接盘,反而变成一个非常好的产品。     简单来说,针对裁撤员工,企业和医药代表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差别在于宏观和微观:企业是战略布局,员工是选择。企业需要考虑如何削减成本、聚焦优势业务以及调整战略架构,而员工则要做一个详细的职业规划。     针对企业和员工的选择和规划,黄勇建议,医药代表要结合几个方向:制定远期目标“我想做什么?”?想做什么?和未来的选择一定要有关联系,比如我想做这个产品,我想进这个企业,所有的努力和资源都要超这个方向倾斜。第二是“我能做什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能匹配到目标的哪个产品线,哪个层级对员工的要求。第三是“我该做什么”,朝着目标的方向培养自己的能力,按照对方的标准优化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制定出自己所需 人才的标准。     从企业和员工的角度,裁撤员工的另一面是优化,同时对行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流企业、大型跨国企业有非常出色的培养体系,这些企业通过裁员的方式,让其培养出来的医药代表流动到了行业内的各个角落,给二流、三流的药企带去先进的产品思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人才流动。     人员调整仍是主旋律     自2018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寒冬让更多的投资者变得更审慎;全球范围内的“降药价”成为主旋律,整个 医药行业的利润增长乏力。国内,作为政策导向型的行业,全国集中 采购也完全挤出了药价的多余水分。     就中标品种、中标企业而言,逻辑上全国的营销推广品牌团队都不再需要。黄勇认为,这个产品线上的员工大致有两种,针对公司现有未带量采购的新产品,或者需要做推广的产品,未带量采购的事业部或产品线转岗;如果企业无岗可转,直接裁撤员工就成为最终的出路。再者,很多公司也无法大量吸收掉被裁员的医药代表——要么自己就面临带量采购,要么由于疫情对门诊部住院部的影响,很难大举进军国内的营销市场。     新冠疫情给更多的企业带来了资金和业绩压力,也同时迫使其进行战略调整,未来的人事变动会更加频繁。     针对行业内一些裁员的现象和问题,黄勇建议,企业要提前做好人事规划和产品线的经营规划,避免很多员工入职一个月就因为带量采购等政策影响被裁掉。中长期的规划其实对自己的运营经营成本负责,也是对于员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命负责。     此外,医药代表自己也要有政策的预判——如果你的产品进入了很多省的带量采购目录,那么本地区的带量采购只是时间问题,提前做一些职业化布局,或者提前找新的职业机会。

Responses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