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3月3日讯 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的德勤近日发布《新冠病毒:医药行业调研结果》《2020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六大趋势》两大报告。报告指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管是本土制药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正在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挑战。不同类型的对象往往会采取不同的应对举措,但对于市场和销售活动开展受限的担忧,却是一个常态。2020年医药医疗行业将往何处去?德勤也给出了六大预测。 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PMI是一个国际通行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许多国家通常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新屋开工/营建指标(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类似)、汇率、股指等并行,用来分析经济走势。 据 招商证券宏观谢亚轩团队统计,本次制造业PMI创下了历史最低纪录,上一次最低纪录出现在金融危机期间,是2008年11月的38.8%。 不过分析机构认为不必过度悲观: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政策重心逐步推动复工复产,3月PMI大概率回升。 疫情期间,医药行业虽已有部分药企复工复产,但各大药企似乎并不乐观。根据德勤的调查统计,20%的医药行业受访者认为2020年销售将会迎头赶上,实现本年度业务目标,也有20%的受访者认为,销售将下降约20%。不过有近40%的受访者表示,对2020年全年的前景并不确定。 另外,疫情的爆发也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防控、医疗系统在诊疗量和能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成为接下来的政策重点,对于医药 企业来说,如何把握契机参与其中? 01 德勤调研:内资、外企关注点大不同 近日,德勤发布新冠肺炎下医药行业调研报告以及2020年中国医药医疗行业发展六大预测。 2月13日-2月17日,德勤对104位医药企业管理者、医疗行业运营商及投资者进行了新冠肺炎专项调查。 其中,39%的受访对象来自外商独资企业,37%的受访对象来自民营企业,还有13%来自国企,12%来自合资企业。受访对象涵盖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 调研发现,为应对疫情危机,实行灵活工作制成为绝大多数企业首选措施。另外,受政府要求,各大公司人力部门开始每日追踪全体员工健康状况、所在城市及差旅信息,有2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公司的健康申报还涵盖了第三方合作伙伴,如经销团队、物流、技术服务等。德勤预测,这种新的工作方式可能成为未来常态。 对医药企业来说,最难的就是市场销售活动因受限无法开展,医药代表无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实地拜访、医疗产品及药物推广。 具体来说,在一项面对大公司(年收入5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国企和外商独资(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的调研中,关于企业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市场和销售活动因受限无法开展”这一选项的比例在三个类型的企业中比例高达91%、77%和96%。 调研发现,已有近60%的大公司在评估推出或者升级,并实施新技术来服务医疗机构、 医院、患者或客户,新的市场与销售团队组织方式将显现。 有意思的是,面对疫情给业务发展带来的挑战,国企和外企担忧侧重点有明显差异:国企更加忧心的是员工的生产力(即远程办公的工作效率)而非产能恢复能力,外企则对市场销售活动开展非常担忧。 受疫情影响,大家应该已经感受到物流运输的不方便。同样,在药企管理者看来,供应链管理及物流问题,尤其是跨省运输,以及最低库存限制使得后续原材料供应出现问题,是明显的潜在影响因素。 复工生产的推迟,导致企业没有收入来源,人才、工厂、机器成本依旧,很多企业面临入不敷出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企业担忧公司的现金流和财务问题。尤其是国企受访对象,有62%的人对该项影响表示担忧,而外企仅有37%表示担心。外企更为关心的是,业务渠道模式和供应链管理。调研发现,诸多受访者已经在考虑新的市场分销模式。 那如何在短期内快速反应?疫情之下,“云经济”“云模式”猛然爆火。医药行业虽为传统制造业,但也被迫跟紧潮流,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对“线上”业务模式都表示关注。尤其是年收入50亿元以上的大公司,他们开始着眼于将“新技术”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患者与客户结合,且将其投资计划转向“线上”业务模式。 疫情发生后,国家对相关医药企业给予了一定的资源倾斜。调研预计,未来政府将对疾病和病理研发提供更高程度的支持,本土药企预计在获取研发资源上将处于有利地位。而外企也正享受这目前新药加速审批的政策红利,同样表示有信心迅速抓住中国市场需求。 02 预测:制药企业可把握这些机会 结合该项调查,德勤对疫情过后的2020年医药医疗行业发展作出六大预测: 预测一:进一步加速医疗系统升级 新冠肺炎的爆发再次暴露了医疗系统在诊疗量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三级医院床位数有限,二级及以下医院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及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预计新冠肺炎将成为公立医疗体系和基层诊疗能力加速转型的重要推手,尤其可以重点关注基层医疗。 预测二:医疗服务技术将被应用到更多研究与诊疗场景中 疫情爆发后,医疗 健康大数据在防疫中的应用从政府层面获得了更高的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月3日强调,“推动相关数据和病例资料的开放共享,加快病毒溯源、传播机理等研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 2月11日,杭州率先推出“健康二维码”,用于新冠肺炎的防控,就是大数据的应用实际案例。截至2月18日,已有100多个城市采用了这一数字管理工具,2月24日,在全国范围推广。 公立医院改革将从注重治疗到重预防。从预防到诊断到治疗场景,均有AI技术应用,例如病毒基因序列开源分析平台、人工智能增强影像诊断,嵌入人工智能促进早期药物研发等。“AI+医学影像”将成为医疗服务提供商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具有商业化潜力。目前上海已有20多家三级医院引进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研究项目,旨在提高患者的临床路径效率。 预测三:未来疾控中心的角色和决策影响力会得到提升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体系设计指导原则:“更加重视疾病预防……并且向基层诊疗,分配更多资源”。另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2次会议指出,“重点关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由此,预计疾控中心系统将在未来变得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近年来,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正持续减少,且资源相对不足。数据显示,2019年,国家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为4.5亿元,人均每年不足1元,与2014年相比同比下降14.9%。而美国疾控中心每年的预算超120亿美元,相当于人均每年40美元。 预测四:企业更加迫切需要审视现有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短期来看,药企可以选择开拓新渠道或新模式,来降低运营风险;长期来看,需要构建一体化的供应链模式,以促进商业战略与规划。 从供应链拆分来看,医药企业有4大参与机会。其一,可协助政府医疗机构完善疾病控制预防,在流行病学和药物筛选研发方面,与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及研究机构加强协作。其二,与经销商合作中,形成统一标准,整合信息流和物流,推进供应链一体化。其三,把控终端强化网络,支持医疗机构深化变革,通过B2B和B2C平台丰富运营网络。其四,开拓新渠道吸引终端用户,通过线上线下整合,建立O2O模式,为患者提供增值购买等药事服务。 预测五:“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服务理念和模式将进一步发展 为防控疫情,自我隔离是首要办法。病毒的爆发,极大地限制了患者与医生等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接触,比如,慢病患者无法到医院续药,转向线上购买。这加速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发展。 目前,已有多家 医药企业开始通过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全面的患者解决方案。例如,GSK与墨迹天气开展了关于城市过敏指数地图,来促进Flonase过敏性鼻炎抗过敏喷雾剂的销售,该过敏指数为Flonase带来了超3500万的日访问量以及超800万的平均日覆盖率。默沙东与阿里健康合作,促进用户在HPV疫苗接种的决策,仅推出3个月,就有超5万的用户使用预约系统并接种疫苗。 预测六:企业投资组合战略的潜在调整——布局疫情触发下的未来投资热点 疫情爆发暴露出现有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需求并未得到满足,所以企业未来投资可能会加强对预防保健产品组合的投资布局,并着手建立从早期预防到后续治疗的生态系统,从全程捕捉商机。 在预防阶段,疫苗的研发被广泛关注,也是最难最没有经验的;在诊断阶段,即时检测(POCT),如试剂盒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及利用AI诊断技术和平台,来提升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在治疗阶段,新药物的研发备受关注,但至今仍无特效药,且过往国内大多药企的新药都是面向癌症治疗,少有针对传染病的研究。
本文由
www.healthprocn.org 创作,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转载前请务必署名
最后编辑时间为: 2020-03-04 00:24 Wednesday
官方招商
顶部按钮联系主管注册